長期以來,沒有人敢於面對共產黨在亞洲的咄咄逼人。現在,柏林與巴黎一起,希望向布魯塞爾施壓,要求其在印太地區採取更明確的行動。能否成功,何時成功,都寫在星空中。

在圍繞白宮的拉鋸戰和疫情的掩護下,亞洲正在夯實樁。上周日,從日本到新西蘭的15個國家簽署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RCEP。
它綁定了世界貿易和人口的30%左右。更重要的是,雖然美國在2017年退出了曾經受其推動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但現在中日澳韓等競爭大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走到了一起。美國的撤軍,以及最後階段武漢肺炎的經濟災難,加速了亞太國家隊伍的關閉(團結?)。
在那裡,共產黨的北京似乎是更可靠的夥伴,他在所有的地方都能成功(成功的定義為何?)。網路泡沫、金融和氣候危機、難民、與伊斯蘭激進主義的鬥爭—民主國家似乎無法為所有這些問題找到答案。如果西方由危險轉為危機,北京隨時準備採取行動,提供幫助。如果需要進一步證明亞洲的這一論點,貿易政策就提供了證明:在美國和印度退出自由貿易後,東亞人自己做了功課。
另外兩個世界強國華盛頓和布魯塞爾仍然是旁觀者。在歐巴馬政府時期,美國曾將自己置於亞洲的邊緣,而他的繼任者唐納德-川普則跳過了最近三次地區峰會。布魯塞爾仍圍繞著自己在團團轉。
「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准則」。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政府現在開出了 「印太地區指導方針」。這個詞的選擇很有分量:華盛頓創造的這個詞將勢力範圍擴大到北京創造的 “亞太”之外。德國國防部長也代表了亞洲的新觀點。她勇敢地宣佈部署一艘護衛艦,但武漢肺炎才剛剛安定下來。她還說,他們正在幫助收集塑膠垃圾,並已向新加坡派出一名軍事觀察員。亞洲人點頭同意。而等待下一次檢查,下一次北京的施工隊。
不過,除了可能的嘲諷之外,還有一個過期的震動。中國的爭強好勝,新絲綢之路和現在的RCEP,都在激起阻力。2017年,美國人把 “體系競爭 “作為軍事戰略的核心。英國派出航母,法國向該地區的民主國家出售潛艇和戰鬥機,日本人武裝自己。美國人和歐洲人正在為中國的海外投資熱潮尋找第一替代方案。柏林、巴黎和倫敦向聯合國施壓,要求其遵守南海的國際協議。在新加坡設立 「資訊中心」,德國想把自己的形象打理好。
《但最重要的是,柏林與在太平洋地區有自己利益的巴黎一起,希望敦促布魯塞爾在印太地區採取更明確的行動。能否成功,何時成功,都寫在星空中。畢竟歐洲人已經和日本、新加坡、韓國、越南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會跟著簽訂瘦身協定。》
脫歐派的英國人正忙著建立自己的大使館,這讓該地區又多了一個民主夥伴。澳大利亞作為電動汽車不可或缺的礦產資源的可靠供應國,其分量越來越重,仍然是太平洋地區民主國家的前哨。這不僅關係到漁場,還關係到氣候變化和在多邊層面上覬覦的選票。坎培拉為他們辯護。北京買了他們。柏林已經發現了它。
要讓柏林意識到中國以外的亞洲提供了巨大的機會,這是一條崎嶇的道路。在德國工業界的壓力下,沒有人敢於面對共產黨的咄咄逼人—老闆們的胡作非為或者 “通過貿易來改變 “的信念仍然是個(不切實際的)傳奇。
但是,如果柏林和布魯塞爾因為我們吸引了新的合作夥伴而變得更加自信,這將不再是免費的。任何在印太地區表態的人都必須回答這樣的問題:德國海軍是否堅持在南海這個我國貿易貨物最重要的航線上自由通行?當北京在其展示肌肉遊戲中,將我們列入目前幾乎要將澳大利亞撕碎的黑名單時,德國民眾會怎麼做?
德國無法單獨應對這些挑戰。它必須要求歐洲的掩護。並贏得區域合作夥伴,例如在東南亞。
北京已經為亞洲其他地區打開了一扇倉門,布魯塞爾更有理由進一步打開窗口...... (什麼窗口?)
At the beginning, I was still puzzled. Since I read your article, I have been very impressed. It has provided a lot of innovative ideas for my thesis related to gate.io. Thank u. But I still have some doubts, can you help me? Thanks.
Reading your article helped me a lot and I agree with you. But I still have some doubts, can you clarify for me? I’ll keep an eye out for your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