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 König wurde der Speer in die Gurgel gerammt, der Kopf gespalten
國王的長矛插進了他的喉嚨而他的頭被劈開了
阿爾佈雷希特一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二位羅馬德意志王國(römisch-deutsche )(註*神聖羅馬帝國時期之一)國王。他的權力政治為王國開闢了新的視野。然而,1308年5月,家族內部的繼承糾紛引發了一次暗殺企圖。
哈布斯堡的阿爾佈雷希特(Albrecht)一世(1255-1308)是一位謹慎的王子。為了及時發現毒物襲擊,他依靠的是最現代化的技術。在中世紀,這些都是帶著珊瑚或蛇牙的銀樹,據說檢測到毒物時會出汗。但在1295年11月25日,該裝置顯然失效了。
Albrecht在餐桌上生病了 為了救他,就把他的腳吊起來,讓毒藥從口鼻排出。阿爾佈雷希特在這次手術中失去的是一隻眼睛。
這一損失不僅對個人福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在他那個時代,對殘疾人的寬容度還不高。嘲笑和譏諷是其後果,這在資料中得到了體現,這些資料將阿爾佈雷希特描述為一個粗魯、脾氣暴躁、嚴格甚至是愚蠢的人,他於1308年5月1日在一個刺客手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只有現代歷史學家才發現,阿爾佈雷希特很好地奠定了羅馬德意志王國王權的基礎,如果他活得更久,可能會改變神聖羅馬帝國(Heiligen Römischen Reiches )的歷史進程。
阿爾佈雷希特是魯道夫一世最年長的合法兒子。(1218–1291). 這位第一任哈布斯堡國王當選為羅馬德意志王國國王,結束了所謂的間歇期,在這個間歇期里,施陶弗王朝倒台後,有幾個無權無勢的統治者接任。魯道夫在當選時只是一個伯爵,甚至連皇子都不是,他出身於一個在萊茵河上游和高地擁有一些領地的家族。
他通過採取堅定的行動,打擊帝國中猖獗的封建主義,並重新獲得皇權和物品,成功地穩定了王國。這其中也包括戰勝他最大的對手,波西米亞的奧托卡爾。魯道夫就這樣獲得了奧地利的大片土地,成為後來哈布斯堡大國的基礎。
阿爾伯特一世(1255-1308),又稱哈布斯堡的阿爾伯特,是國王魯道夫一世的長子,1273年被封為斯瓦比亞的地主,看管父親在阿爾薩斯的財產。
1283年,他與弟弟魯道夫二世一起被封為奧地利和施蒂利亞公爵。當他的父親去世時,沒有設法確保阿爾伯特當選為繼承人,他被迫承認當選的拿騷國王阿道夫的主權。不過,阿爾伯特並沒有放棄對德意志王室的希望,他韜光養晦,與阿道夫的敵人和前盟友合作,最終在1298年將阿道夫廢黜,阿爾伯特當選為國王。在戈爾海姆戰役中,他在拒絕放棄權力的情況下,與阿道夫作戰並殺死了他。
他的王朝權力的意外增長,誘使選帝侯們在1291年魯道夫死後繞過阿爾佈雷希特,選出了一個更無害的納索伯爵阿道夫作為國王候選人。但由於他與美因茨大主教及其盟友鬧翻,1298年被廢黜。現在沒有辦法繞過Albrecht了。他立即開啓了這場運動,這給阿道夫帶來了死亡威脅。
阿爾佈雷希特曾被父親提拔為奧地利和施蒂利亞公爵。他通過與蒂羅爾-戈里齊亞伯爵的女兒結婚,又獲得了一筆可觀的財富。他的岳父不僅支持鄰居阿爾佈雷希特的政治。他的妻子伊麗莎白也為國王生了許多孩子,其中有12個孩子的名字。阿爾佈雷希特與他們結婚,算計著,就這樣與馬克-勃蘭登堡、佈雷斯勞、薩沃伊,從巴伐利亞到法國、波西米亞和匈牙利形成了聯繫。
有了這筆政治資本,已經預見到了後來的家訓 “戰爭可以由別人發動,你,幸福的奧地利,結婚吧”,阿爾佈雷希特開始了和父親一樣,維護王權的行動。他想奪取荷蘭郡的企圖驚動了萊茵選民,但他們的抵抗在許多城市和法國國王的聯合下被打破。雖然他無法贏得荷蘭(低地國,The Netherlands)但他卻能贏得眾多的關口和其他帝國的產業。
與教皇博尼法斯八世的衝突也證明,阿爾佈雷希特不僅是一位成功的指揮官,也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後者認為,1298年的國王選舉是不合法的,但如果阿爾佈雷希特將帝國義大利的一部分,即托斯卡納割讓給他,他就會傾向於回過頭來給它一個說法。後者對待這個問題相當稀鬆平常,全身心地投入到與世俗選民的鬥爭中去,並放棄了去義大利,這可能會使他獲得帝王之位,當然也會給他帶來很多麻煩。但法國的腓力四世卻用這種方式解決了問題,攻擊並消滅了教皇。
在萊茵河上取得成功後,阿爾佈雷希特致力於利用他與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的婚姻關係所帶來的機會。在那裡,在統治者死後,王位是要選舉的。雖然阿爾佈雷希特不能在匈牙利堅持自己的主張,但他在波希米亞成功地讓兒子當選為國王。但當他這之前去世時,他用戰爭覆蓋了國家。
當時哈布斯堡家族的工作重心從萊茵河上游轉移到了東方,正好歐洲人的視野普遍擴大。「一次又一次的星座變幻,一次又一次的家族關係深遠,一次又一次的騎士和騎士團行程數百上千公里—彷彿要把騎士小說中的世界變成現實。」中世紀學者哈特穆特-博克曼是這樣描述這個世界的。
阿爾佈雷希特通過贏得波希米亞,有很大的機會加強其國內勢力,使其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強大的世襲王國的核心。尤其是奧地利編年史家的惡意影射,他們喜歡針對他的外表,這說明阿爾佈雷希特在他的世襲土地上推進他的計劃的能量。因為他倚重的是那些與奧地利精英們沒有什麼共同語言、對他忠心耿耿的外國貴族。
但正是他的一個家庭成員,所有的人,阻撓了阿爾佈雷希特的計劃。他的侄子約翰(Johann )18歲,是阿爾佈雷希特已故的弟弟魯道夫的兒子,最後要求交出遺產,由國王管理。博克曼寫道,阿爾佈雷希特可能沒有拒絕這些要求,但他顯然拖延了澄清的時間。
「於是,這位年輕的王子與瓦爾特-馮-埃申巴赫先生、魯道夫-馮-巴爾姆先生、魯道夫-馮-瓦特先生和康拉德-馮-泰格費爾德-里特一起,決定殺死阿爾佈雷希特國王。」瑞士歷史學家和政治家約翰內斯-馮-穆勒在其《瑞士聯邦的故事》中寫道。在當時仍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的布魯格,機會出現在1308年5月1日,但這次不是用毒藥。
國王決定帶著小隊人馬向王后騎去。陰謀家陪著他。在他們成功地將阿爾佈雷希特與其他騎手分開後,據說約翰將長矛插入他的喉嚨,並劈開了巴爾姆的頭。然後埃申巴赫就打了他的臉。馮-穆勒寫道:「這樣的死法在他之前和之後都沒有殺過任何一個國王,也沒有殺過任何一個日耳曼人的皇帝。」
對於選帝侯來說,暗殺是一份禮物。隨著盧森堡的海因里希伯爵的當選,他們希望能阻止哈布斯堡家族日益強大的勢力。然而,新王希望與權貴家族對話,並將皇權強加給兇手。他們被關進監獄,其中一人被打碎,物品被沒收,僕人被殺。在阿爾佈雷希特的遺孀伊麗莎白(Elisabeth)在暗殺地點建立了一座著名的修道院:柯尼斯菲爾德(Königsfelden)...
附圖: Wikipedia
附註:神聖羅馬帝國演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