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生活在與中國戰爭恐懼中的台灣金門小島

Tension haunts tiny Taiwanese isles that live in fear of war with China


如果對立導致入侵,距離中國大陸三英里的島嶼將首先淪陷。


在廈門高樓大廈的背景下,一個很小的島嶼上有幾戶人家的照片。


蔡麗珠(音譯)回憶說,當時她還是台灣金門島的一位年輕母親,當時大多數晚上7點左右就會開始炮擊,炮彈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射,距離海面只有幾英里。「我記得我必須帶著孩子們,抱著孩子跑到防空洞,」蔡麗珠說,她現在是一名70多歲的退休教師。


轟炸--主要是裝滿宣傳傳單的炮彈--直到1970年代末美國政府正式承認共產黨中國並與台灣斷絕關係後才停止。但敵對行動從未真正消失。今天,雙方關係處於幾十年來最糟糕的時期,中國威脅要控制台灣的情況越來越現實。金門,或稱金門島,是一個距離台北約200英里,但距離中國城市廈門僅3英里的小群島,位於前線。


中國共產黨從未統治過台灣,但卻認為它是中國的一部分。在習近平主席的推動下,北京希望不戰而屈人之兵,儘管它準備在必要時使用武力。與此同時,台灣政府則尋求延續岌岌可危的現狀:在沒有入侵威脅的情況下實現自治。這些立場是不可調和的。


在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領導下,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不斷增加,新任總統喬-拜登(Joe Biden)表示將繼續支持台灣,在這種情況下,北京以好戰的言辭和增加軍事活動來回應。去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增加了進入台灣防空區的演習和飛行,8月首次越過中間線,這是二十年來的第一次。它大力加強了咄咄逼人的非法挖沙行動。1月份連續幾天有十多架解放軍飛機嗡嗡地飛向台灣,這是向新上任的拜登發出的信息。台灣空軍緊急出動,連日來,噴氣機的轟鳴聲刺破了台南市朦朧的天空。


北京警告說: 「玩火者必自焚,台獨就是戰爭」(是誰在玩火呀?


台灣總統蔡英文本月在一次演講中說,這個問題已經從雙邊事務上升到 "印太地區,甚至全球焦點 "的關注。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攻擊迫在眉睫,這要看習近平的國內政治需要,因為習近平把拿下台灣作為其遺產的基本條件。負責管理中國和台灣雙邊關係的前美國國防部官員德魯-湯普森(Drew Thompson)預計,在一系列事件中,習近平將被迫與黨內人士討價還價,以尋求第三個任期,其中包括一些被他掣肘的派系,這些派系可能正在尋找籌碼。


「台灣可能是最好的工具--透過迫使他進行一場令人難以置信的大賭注,用武力統一台灣,或者把它作為他第三個任期的條件,」湯普森說。


「你可以看到台灣成為習近平一場高風險的生存拉鋸戰中的一顆棋子。」


其他人說,這種前景是十年或更久的事情,也高度依賴美國(的政策),或者說 "灰色地帶 "活動--與戰鬥相鄰的戰術,如疏濬,這並沒有完全越過界線進入對抗--是目前的關注點。


解放軍目前還沒有能力拿下台灣,也沒有能力阻擋美國的干涉。」倫敦蘇亞斯中國研究所所長史蒂夫-曾教授說。「成功地軍事接管台灣需要這兩方面的條件,而中國距離建立足夠的能力,覺得自己可以有信心這樣做,可能還需要十年或更長時間。」


金門具體會發生什麼,比較難預測。一些觀察家認為它是一個潛在的絆腳石,考驗著美國,而美國曾表示--但從未承諾--在中國發動攻擊(台灣)時將提供軍事援助。


曾說,單獨拿下金門會削弱北京的說法,即台灣是 "中國內戰的未竟之業",因此在北京決定全部拿下之前,金門很可能是安全的。湯普森預測,金門將提前淪陷。「我不能說這是否會引發美國的干預......但攻打金門肯定會讓中國的意圖變得清晰。」


驅車穿過主島需要半個多小時,穿過現代化的城鎮、農田和村莊,經過被風吹拂的湖泊和海灘,還有花崗岩懸崖和腐朽的碉堡。燕尾式屋頂的福建石屋與現代瓦屋和傳統寺廟相鄰,由風獅神守護。


幾百年來,金門一直與對岸勢力發生衝突,在殘酷的戒嚴統治下,時間比台灣其他地方長。戰爭時期的遺跡比比皆是,有的成了殘破的遺跡,有的成了遊客的景點,其中40%的遊客來自中國大陸。慈湖的海灘上有布滿藤壺的反坦克釘,那裡的古堡現在是一個軍事博物館,裡面有退役的坦克,還有一個屋頂咖啡館,遊客可以在那裡喝著奶茶,看著對面的中國。


金門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金門享有經濟和文化交流,包括中國提供的飲用水。「如果不瞭解歷史,你就無法理解目前的情況,」退役軍人陳國利(音譯)說。「很多金門人的家人都在中國。在政治上我們沒有選擇,但就個人而言,我們希望繼續交流和聯繫。」


蔡英文希望維持現狀,但對政治交流方向 "中國切斷一切聯繫和交流方式 "感到痛心。


對於一些出生在戒嚴和戰爭中的人來說,冒著重回衝突和相關貧困的風險是不可想象的。對他們來說,和平就是沒有戰爭,無論是否在共產黨的統治下,獨立都會破壞他們與中國的共同生存,阻礙發展和繁榮的希望。


坐在自己出生的百年老宅院裡,陳建華(音譯)承認自己幾十年的軍旅生涯給他灌輸了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但他說,受灌輸的是年輕人,追逐的是不切實際的獨立目標。


「年輕一代從來沒有經歷過戰爭時期,沒有經歷過戒嚴,所以他們不知道你能承受的痛苦,」他說。「他們就像溫室裡的植物,他們不知道風暴是什麼樣子的。因此,他們對和平不夠珍惜。」


對於生在民主環境中的年輕人來說,被迫生活在沒有民主的環境中,永遠不可能有和平。「因為我們是在和平的生活中長大的,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上學,可以聽到不同的意見,所以我們害怕失去自由。」縣議員董森甫(音譯)的助手吳偉國(音譯)說。「我們已經有了舒適的生活,自由給了我們這種生活。」


另外,現在也不完全是和平的。「在我看來,戰爭是一直存在的,以前是熱戰,後來是冷戰,現在可能是交易或者心理上的。」董明珠說。「老一輩人不認為冷戰是戰爭,所以現在是和平。」


在沙尾老街,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60多歲的店主,在他三歲的孫子圍著我們跑圈的時候,給我們敬茶。他說,和平統一,或者至少維持現狀,是最好的出路。


「你過你的生活,我過我的生活。我對威脅沒什麼感覺--我們是正常人,這不是我們能控制的......(金門被)統一是遲早的事。」


原文:https://www.theguardian.com/

輔議:DeepL.com/Translator(免費版)

附圖:金門人自認不是台灣人


One thought on “英國衛報:生活在與中國戰爭恐懼中的台灣金門小島

  1. Reading your article helped me a lot and I agree with you. But I still have some doubts, can you clarify for me? I’ll keep an eye out for your answer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