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影響行動-陰謀論的時刻

LES OPÉRATIONS D'INFLUENCE CHINOISES - UN MOMENT MACHIAVÉLIEN


長期以來,可以說中國與俄羅斯不同,它更希望被人愛戴,而不是被人畏懼;它想要引誘,在世界範圍內樹立自己的正面形象,引起人們的敬佩。北京沒有放棄誘惑,沒有放棄其吸引力和塑造國際標準的野心,對共產黨來說,不 "丟臉 "仍然至關重要。但與此同時,北京也越來越多地承擔起滲透和脅迫的角色:近年來,北京的影響行動變得更加強硬,其方法也越來越類似於莫斯科的做法。這是一個 "馬基雅弗利式的時刻",即黨國現在似乎相信,正如馬基雅弗利在《王子》中所寫的那樣,"被恐懼比被愛更安全"。這相當於中國影響力行動的 "俄羅斯化"。


本報告探討了這一演變,旨在涵蓋整個影響範圍,從最良性的(公共外交)到最惡性的,即干擾(秘密活動)。為此,報告分為四個部分,依次介紹了主要概念;實施這些行動的行為者,特別是人民解放軍的311基地;北京在僑民、媒體、外交、經濟、政治、教育、智囊團以及訊息操縱等方面所採取的行動。最後是一些案例研究(台灣、新加坡、瑞典、加拿大,以及2019年針對香港抗議者的行動或2020年試圖讓人們相信科維德-19的美國起源)。結論回到了這種 "俄羅斯化",它有三個組成部分。北京在幾個方面受到莫斯科的啓發,兩者之間顯然存在差異,同時也有一定程度的合作。最後,報告評估了中國這一新姿態的有效性,它可以誇耀一些戰術上的成功,但卻構成了戰略上的失敗。


作者:Paul Charon(IRSEM "情報、預測和混合威脅 "領域的主任)和Jean-Baptiste Jeangène Vilmer(IRSEM的主任)。


摘要


長期以來,可以說中國與俄羅斯不同,它更希望被人愛戴,而不是被人畏懼;它想要引誘,在世界範圍內樹立自己的正面形象,引起人們的敬佩。北京並沒有放棄誘惑力、吸引力或塑造國際標準的雄心,對中共來說,不 "丟臉 "仍然非常重要。但與此同時,北京也越來越多地承擔起滲透和脅迫的角色:近年來,北京的影響行動變得更加強硬,其方法也越來越類似於莫斯科的做法。這是一個 "馬基雅弗利式的時刻",即北京現在似乎相信,正如馬基雅弗利在《王子》中所寫的那樣,"被恐懼比被愛更安全"。這相當於中國影響力行動的 "俄羅斯化"。本報告探討了這一演變,旨在涵蓋整個影響範圍,從最良性的(公共外交)到最惡性的,即干擾(秘密活動)。為此,報告分四個部分進行,依次介紹了概念、行為人、行動和一些案例。


1. 理解中國影響力行動的重要概念包括 "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是消除內部和外部的敵人,控制可能挑戰其權威的團體,在黨的周圍建立一個為其利益服務的聯盟,並將其影響力投射到國外;以及 "三戰",它代表了中國 "政治戰爭 "的核心,是一種非動能衝突的形式,旨在通過塑造有利於中國的環境,不戰而勝。在戰爭時期和和平時期一樣,它由輿論戰、心理戰和法律戰(與英語中的法律戰相似,但不完全對應)組成。


另一個從蘇聯引進的概念也有助於描述北京使用的劇目:"積極措施",其中包括虛假訊息、造假、破壞、詆毀行動、破壞外國政府的穩定、挑釁、虛假標語行動和旨在削弱社會凝聚力的操縱、招募 "有用的傻瓜 "和建立前沿結構(前沿組織)。


2. 實施中國影響行動的主要行為者是黨、國家、軍隊和公司的發源地。在黨內,這些機構包括:宣傳部,負責意識形態,控制全國的整個媒體範圍和文化生產;統戰部,有12個局,反映其主要目標;國際聯絡部,保持與外國政黨的關係;以及610辦公室,在影響領域有代理人。610辦公室,它在世界各地都有代理人,在任何法律框架之外採取行動,鏟除法輪功運動;這個團體包括共產主義青年團(CYL),它同時也是青年的傳送帶,是未來黨的幹部的培養基地,是在需要時可以動員的力量,即使它不是正式的黨組織而是一個群眾組織。


在國家內部,有兩個機構特別參與了影響行動:國家安全部(MSE)和台灣事務局(TAB),前者是主要的民間情報機構,後者負責對台宣傳。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內部,擁有訊息能力和任務的是戰略支援部隊(SSF),特別是網路系統部。更具體地說,在這一領域確定的主要行為者是311基地,它的總部設在福州市,致力於實施 "三戰 "戰略。它還經營著作為平民掩護的媒體公司和一個實際上是培訓中心的假飯店。


最後,公共和私營公司在收集數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影響行動的有效性取決於這些數據,因為有必要知道影響誰、何時以及如何影響。特別是,包括建築物和海底電纜在內的基礎設施可用於收集數據;以及新技術,包括微信、微博和TikTok等數位平台,北斗和華為等公司,以及數據庫,這些技術可以讓人瞭解研究人員所稱的中國 "技術專制主義",或 "數位專制主義",並被用來為海外影響行動提供訊息和準備。我們應該加上聯合參謀部,它似乎繼承了前2APL的人類情報任務。然而,由於缺乏來源,本報告沒有討論這個問題。


3. 北京在海外影響行動中實施的行動有兩個主要目標,這兩個目標並不相互排斥:一方面,通過展示中國的正面敘事來誘惑和征服外國受眾,這體現在四個敘事中(中國的 "模式"、傳統、仁慈和力量);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滲透和脅迫。滲透的目的是慢慢滲透到對立的社會中去,以阻止任何違背黨的利益的行為傾向。脅迫對應的是 "懲罰性 "或 "脅迫性 "外交的逐步擴大,成為對威脅黨的利益的任何國家、組織、企業或個人進行系統制裁的政策。兩者通常都是通過一套模糊的中介機構進行的。這些做法特別針對以下類別


- 僑民的雙重目的是控制他們,使他們不對權力構成威脅(據非政府組織 "自由之家 "稱,北京正在進行跨國鎮壓活動,這是 "世界上最複雜、最全面、最徹底的鎮壓活動"),並動員他們為其利益服務。


北京的明確目標是建立 "一個新的世界媒體秩序"。為實現這一目標,自2008年以來,政府每年投資13億歐元,以更好地控制其在世界上的形象。中國的主要媒體在全球範圍內,用多種語言,在幾大洲,在所有的社交網絡,包括在中國被封鎖的網絡(Twitter,Facebook,YouTube,Instagram),他們投入大量資金,人為地提高他們的在線觀眾。中國政府還試圖控制國外的中文媒體,並取得了成功,因為中國共產黨事實上已經實現了准壟斷,而且主流媒體也是如此。最後,黨國還對控制容器感興趣,透過電視、數字平台和智慧手機,影響全球訊息供應鏈的每一個階段。


- 外交,尤其是兩個要素。一方面,對國際組織和規範的影響:北京不僅部署了經典的外交努力,還部署了秘密的影響行動(經濟和政治壓力、拉攏、脅迫和腐敗)以加強其影響力。另一方面,所謂的 "戰狼 "外交指的是外交部發言人和十幾位外交官的姿態,他們越來越有攻擊性。這些攻擊有傳統的形式,但也有相對較新的形式,特別是基於對社群網路的使用和不受約束地使用謾罵、訓誡甚至恐嚇。總的來說,中國外交的這種侵略性轉變是適得其反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過去幾年中國在世界上形象的殘酷惡化,但這種演變無疑是可持續的,因為這種戰略的目標與其說是贏得人心,不如說是取悅北京。


- 經濟脅迫,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往往是第一個使用的槓桿。中國的經濟脅迫有多種形式:拒絕進入中國市場、禁運、貿易制裁、投資限制、對某些地區所依賴的中國旅遊業實行配額,以及民眾抵制組織。北京越來越多地將審查制度作為進入其市場的先決條件。而許多公司最終在壓力下屈服。


- 政治,目的是滲透到目標社會,影響公共決策機制。與有影響力的政黨和人士保持直接關係,就有可能滲透到目標公司,收集官方和非官方的支持,並通過利用反對派或 "退休 "的政治人物來規避政府內部可能的阻撓。北京還實行選舉干預(在過去十年中,中國至少干預了7個國家的10次選舉)。


- 教育,首先是通過大學,這是黨影響的主要目標之一。它的主要槓桿是財政依賴,導致有關機構的自我審查;在外國校園裡監視和恐嚇中國學生,也監視和恐嚇大學教師和管理人員,以改變課程內容、教材或活動安排;以及通過煽動自我審查和懲罰批評研究人員來塑造中國研究。黨國還利用大學來獲取知識和技術,通過合法和不公開的手段,如聯合研究計劃,或非法和隱蔽的手段,如盜竊和間諜活動。在軍民融合的背景下,一些聯合項目或在幾十所西方大學任職的研究人員正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北京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開發將用於壓迫中國民眾的監控技術--在2020年和2021年已經爆發了幾起醜聞。


最後,在教育領域還有一個與大學有關的中國影響的重要行為者: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學院和班級,在教授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幌子下,增加了一些機構的依賴性甚至是臣服性,破壞了學術自由,偶爾也可能被用於間諜活動。


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戰略是雙重的,北京尋求在國外建立中國智庫的分支機構,並利用當地的中繼站,這些中繼站本身可能就是智庫,有三種類型的合作夥伴:作為當地思想市場的傳聲筒的臨時夥伴,經常與中共合作的臨時盟友,以及與中共有共同世界觀且利益一致的幫凶


- 文化,首先是通過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如電影和電視劇、音樂和書籍,這些都是誘惑的有力載體。這種影響還體現在外國文化產品上,特別是電影上,以好萊塢為例:為了不惹惱中國政府,保持進入巨大的中國市場的機會,許多美國電影公司實行自我審查,刪減、修改場景,甚至過度,給中國角色以 "正確 "的角色。拒絕進入中國市場是對所有批評黨國的藝術家的普遍做法。通過其他類型的壓力,中國政府還希望誘導藝術家修改他們的作品,或誘導那些在世界其他地方展示作品的人停止這樣做,甚至誘導他們做中國審查員的工作。


- 訊息操縱,通過製造虛假身份在媒體上傳播黨的宣傳,利用社交網絡上的虛假賬戶、巨魔和星際迷航(模擬自發的民眾運動),利用大量的 "網路評論員"(被錯誤地稱為 "5毛大軍"),付費 "引導 "輿論 通常由APL或LJC控制,巨頭們捍衛、攻擊、維持論戰、侮辱、騷擾。另一種模擬真實性的方式是由第三方發佈內容,以換取金錢(內容農場,購買一次性的帖子,對賬戶、帳戶或頁面的影響,或招募 "影響者")。從2019年起,推特、臉書和YouTube不再猶豫,將協調的活動認定為源自中國。數以萬計的虛假賬戶因此被停用,有些 "休眠 "了很久,有些則是買來的或偷來的,放大了中國的宣傳,用中文和英文攻擊美國。一些賬戶的個人資料圖片由人工智慧生成--這種做法現在經常出現在中國的社交網絡業務中。這些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它們不只是為中國辯護:對中國模式的推廣涉及對其他模式的貶低,特別是自由民主國家的模式,正如俄羅斯多年來的影響行動一樣。解放軍是這些演習的核心:它利用社交網絡進行 "公開 "影響,通過傳播宣傳(通常是為了威懾和心理戰),以及針對外國目標的秘密和敵對行動。


北京在影響行動中使用的其他槓桿包括公民運動,特別是獨立運動(新喀里多尼亞,沖繩)和和平主義者(無冷戰組織),中國遊客,有影響力的人,特別是西方Youtubers和外國學者,但也包括人質,因為北京實行 "人質外交"。


4. 案例研究採取同心圓的形式。台灣和香港是北京 "政治戰爭 "的第一戰場:它們是中國行動的前哨站、訓練場、"研發實驗室",然後可以改進並應用於世界各地的其他目標--正如喬治亞共合國和烏克蘭是俄羅斯行動的目標。擴大中國業務圈的第一步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第二階段涉及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但不僅是歐洲和北美。這一部分介紹了四種情況--台灣、新加坡、瑞典、加拿大--和兩次行動:2019年針對香港抗議者的行動和2020年試圖讓人們相信科維德-19是來自美國的行動。


最後,結論分兩步回到了這個 "馬基雅維利時刻"。首先,確認這確實是自2017年左右開始的中國影響力行動的 "俄羅斯化":2018年台灣市政選舉時,就已經有了這種平行關係,然後在2019年香港危機期間,整個世界才意識到這個問題。這種俄羅斯化有三個組成部分,將對其進行闡述。北京在幾個方面受到了莫斯科的啓發(中國的軍事文獻也承認,對解放軍來說,俄羅斯在這方面是一個值得效仿的典範);兩者之間顯然存在差異;同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


第二,結論還試圖評估中國這種新姿態的有效性,並得出結論:雖然它涉及一些戰術上的成功,但卻是一個戰略上的失敗,因為就影響力而言,中國是自己最好的敵人。自習近平上台以來,北京的形象粗暴地惡化,特別是在最近幾年,給中國帶來了一個不受歡迎的問題,其比例之大,可能會間接地削弱黨的力量,包括對其本國人民。


輔譯:https://www.deepl.com/

原文:https://www.irsem.fr/

2 thoughts on “中國的影響行動-陰謀論的時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