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e Nederland een landbouwgrootmacht werd
荷蘭國土面積不大,但卻是世界僅次於美國的農業(landbouw)大國,以牲畜密度(veedíchtheid)而言,則是世界排名第一。
超高的牲畜密度引發超高氮氣(stikstof)排放的問題,政府想要擬定政策因應與控制(氮氣排放),而這也引發農民們的不滿。
荷蘭農業是如何發展的?
一開始先說明,荷蘭農業不能只考慮畜牧業(veehouderij),例如還要看農場業(akkerbouw )與園藝業(tuinbouw)等。
荷蘭農業總營業額在2020年約為710億歐元(2兆2千7百億台幣),其中有6成是出口,主要為歐洲地區。
全世界只有美國農業出口大於荷蘭,而美國面積是荷蘭的237倍大!
雖然荷蘭農業出口很多只是轉運(進口後直接轉出口),例如香蕉跟酪梨,但仍有約7成的出口額來自荷蘭境內的農民,主要為肉製品與奶製品。
意思就是說,荷蘭的1千7百萬人口中,養了3百90萬頭牛與1千1百4十萬隻豬。
家畜(veestapel)飼養密度
荷蘭是全歐洲國家中最大的家畜(羊豬牛等)飼養國,平均每平方公里飼養將近500頭家畜。相比國土面積差不多的比利時而言,荷蘭的飼養密度是比利時的兩倍。
而家畜的排洩物產生的氮氣(stikstof)就成了一個環境污染的問題,荷蘭政府想擬定降低氮氣排放的政策,而這會限縮家畜業的發展。
結果呢?
荷蘭農民大規模上街示威遊行抗議⋯⋯
荷蘭農業發展歷史
荷蘭土地其實是很適合發展農業的,因為地面平坦,適合大面積耕種,而且土地水份充足也很肥沃(vruchtbare),是歐洲最適合農業發展的農場土地。
荷蘭農業的發展
這要從1890年開始說起….
當時美國是歐洲的大型榖糧供應商,但很多國家都想保有自己的穀糧生產,除了荷蘭。
荷蘭放棄邊境管制,大開國門(進口美國雜糧),荷蘭只專注在特製農產品,例如畜牧業,農藝業與馬鈴薯(aardappelen)。
這也造成荷蘭在二戰期間 1945年的大飢荒,二戰後的荷蘭政府來了一個新的農業部長,Sicco Mansholt,他說:「Wie niet sterk moet slim zijn. (不夠強大的人要更聰明!)」
他說,我們要能生產很多食物(voedsel),原因A,對抗飢餓,原因B,有利經濟。
Mansholts的策略:我們要農業出口!
荷蘭從40年代開始,進行一系列針對效率(efficëntie)與現代化(modernisering)的農業改革。投入很多資金在農業的研究(onderzoek)與創新(innovatie)上面。
規模化(schaalvergroting)
在50與60年代,農業公司迅速擴大,農業生產量也急劇上升。
政府透過提供農業大量貸款,農民們大量採用機器。加上農民轉業後出售農地,讓農業可以大規模化生產。
當荷蘭工資上升,而機器生產因高效率而下降,這就是規模化生產的好處。透過這種方式,機械化(mechanisatie)與現代化(modernisering)就處於上升的趨勢。
土地整治 (ruilverkaveling)
繼農業規模化之後,荷蘭進行了農地整治與改革,將小農地整合成適合機器耕作的大面積農地。
農業升產規模化後,荷蘭農民最後只有兩個選擇:跟著長大(groeien),或是退出市場(kappen)。
因為你不跟著發展,你就無法競爭。(Want ontwikkel je niet mee, dan kun je ook niet concurreren.)
這規模化也導致農民人數減少,大約每20年,農民人數會下跌一半,僅管農業升產並沒有跟著下降。尤其是畜牧業(veestapel)更是如此。
荷蘭農業發展可以說已經到達屋頂了!
歐洲共同市場的農業
部份原因也是來自 Mansholt 先生的規劃,1962 年,他將歐洲共同市場的考量放到他的荷蘭農業發展規劃上。
他規劃說歐盟國可以免關稅進口黃豆。請注意,黃豆是畜牧業的主要動物飼料來源。
而歐盟的主要進口黃豆的港口在哪裡?荷蘭的陸特丹港!這也給荷蘭畜牧業者很大的優勢。
種種原因成就荷蘭成為農業超級大國。
荷蘭農夫可以說是世界最聰明,最有效率的農夫。我們進口飼料,然候出口農產品。
然後,什麼留在荷蘭呢?
太過密集的農業發展對環境會產生不利影響。荷蘭是農業大國,也是產生大量家畜糞尿排放的大國。
主要是因為氮氣。大量的氮氣排放會不利某些植物的生長,甚或造成某些植物的消失,這也影響靠這些植物生長的動物。
這種過度排放氮氣的問題不是新的問體,在1960年代就有人提出,20年後仍然沒有改善。
但沒有人,尤其是政治人物,說這樣的發展是過度的,因此荷蘭農業也持續發展。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荷蘭高效低價)農產品的需求更加強勁,加重荷蘭農地的負擔。
而歐盟的環保規定更加嚴格,也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
不過荷蘭農民,Annemiek Koekoek,也有話要說:「政府要我們提高動物福利,我們就投資在動物福利上。政府要我們符合環保規定,我們也投資在改善環保。結果是,借錢給我們的銀行說,”好的沒問題,但你們要新增10頭乳牛!”然後,現正政府要我們減半?我們似乎開車開到懸崖上了,我們該怎麼辦?」
雖然政府將提供農產縮小規模的補貼,但很大一部份農民要自己吸收。
而且環保規定也似乎也不一致。
農民 Jonathan Zant 說:「三年前我們改善地板來符合環保規定,但現正又說不符合標準了。」
氮氣危機(stikstofcrisis)
2019年很多事情都忽然改變了:氮氣危機!
荷蘭首相 Mark Rutte 說:「這是國家前所未有的危機,我從政九年來所未見過的。」
荷蘭國家委員會說荷蘭政府缺乏有效控制氮氣排放的機制來保護環境。國家委員會要求荷蘭政府迅速降低氮氣排放。
RIVM (環境衛生研究中心)經過計算,說氮氣排放有4成來自農業,四成來自工業,剩下的來自交通。
荷蘭農民聽到後真的氣炸了!很多農民認為這個計算方式不公平,也有很多人農民覺得這個改變太過激烈。
如果依照政府的立場來執行,將會很多農民勢必會消失不見,或大大影響很多農民的生活水準。
結果就造成荷蘭大規模的農民示威遊行抗議。
但仍有其他農民有不同意見,他們只要解決方案,或是有前景的規劃,也是為下一代著想。
當然,這個複雜的問題,也不會有簡單的答案….
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