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企業在這幾年不斷被中資收購,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先正達(Syngenta)」這家全球最大的農藥化學公司。近期瑞士聯邦政府展開了保護瑞士企業的法案,避免其被惡意外國影響而衍生的作法,也是所謂的投資審查,而審查的對象就是眾所皆知的中國。
先正達(Syngenta)被收購之後,中國派來的代表對記者的回應並不友善,這是瑞士社會記憶猶新的事件。瑞士聯邦政府委員會及政治人物意識到,如果中資要用國家資源來合併任何的外國企業並非難事,進而開始思考,如何謹慎防止類似的事件發生。該案名稱並不討喜,叫「中國專法(Lex China)」。故名思義,專門針對中國而設立的法案,瑞士媒體每日報(Tagesanzeiger)分析了前因後果。
聯邦政府委員會在本週三通過了「中國專法」的關鍵重點,這一反併購提案是由議會成員Beat Rieder提出的。提議中雖沒有清楚地把中國列出來,但有明確的定義,就是「對於這些不按照自由市場經濟規則,且背後擁有巨大國家金融資源的投資者」,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聯邦政府預期使用兩階段的審查方式,第一階段是審查是否有這樣收購的必要性。如果在第一階段有疑慮,則在第二階段會進行詳細的審查,主要負責的單位是瑞士聯邦經濟事務局(SECO)。如果審查結果有爭議,最後將由聯邦政府做出裁決,目前並沒有公開審查的細節及程序。
立案為了維持社會秩序與防範威脅
根據聯邦委員會的說法是,當瑞士企業被外國資金掌控時,對國家安全及社會袟序可能造成威脅。而且,這樣的審查也可以防範變相的惡性競爭。

這當然意味著,未來若有外國國家資金想要收購瑞士企業時,就需要向瑞士聯邦政府提出報告,但這不適用於來自外國的私人投資者。不過,聯邦政府也提出,在哪些領域將會是強制規範的範圍,但目前尚不清楚包含哪些領域。
在過去,瑞士公司的收購不斷受到中國資金的影響。如果投資者只是投入資金,而未擁有公司的經營權,則不在限制範圍內。這一條件適用在所有的收購,不管是國家或是私人的資金。事實上,這條法律會稱為「中國專法」就是針對源源不絕的中國資金。
最著名的大型收購案是先正達,還有其他公司如SR Technics 跟 Gategroup,都被中國海航集團(HNA)收購走了。除此之外,小型的收購案也從未間斷過,知名的傳統瑞士水壺製造商Sigg及精品Bally(報紙出刊後修正:Bally公司現在隸屬於德商JAB Holding公司),或是金屬零件製造業Swissmetal。
收購案背後的瑞中不和諧
一家顧問公司EY做了一項研究調查指出,在2017 至2019期間,大概有30家瑞士企業被中資收購,這些公司標榜的都是瑞士製造。綜觀歐洲,目前有六百家企業被買走。
並非所有收購案都帶來正向的結果,海航集團本身財務出現困難,也連帶影響它的瑞士分公司,位於瑞士索洛圖恩州的Swissmetal及伯恩州的Reconvilier公司情況也相似。而海航集團瑞士分公司甚至在2000年中期一次大罷工而出名,而罷工之後,公司的狀況也沒有因此好轉。後來引進Baoshida公司試圖改善情況,效果卻適得其反。在2019年公司面臨倒閉,其中國籍的經理甚至在汝拉州面臨法院審判,最後,由瑞士的投資者重新取得了經營權。
聯邦政府委員會傾向不要審查投資案,拒絕這樣的提議,當初給的理由就是「這樣的審查沒有必要及不適合」,畢竟,瑞士的繁榮與進步,有很大一部分歸功於「對市場維持開放的態度」,也正是瑞士商界傳統的觀念。
推動投資審查法案的議員Beat Rieder說:政府的步伐非常緩慢。該法案要到明年春天才會開始徵求各種意見,而聯邦委員會對這個提案沒有太大的興趣。很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聯邦委員會自己卻也知道收購案帶來的危險。當我們看中國政府對中國企業的干預程度,就可略知一二。如對付阿里巴巴這種大型企業,中國完全不怕干預自由市場及營運方式。如果有必要,中國也可以在瑞士進行這樣經濟上的介入。
批評者認為,此案沒必要也沒效果
自由民主黨(FDP)議員Christian Wasserfallen對該審查提出批評,他認為沒有必要進行投資控管,重要的國家建設都是直接由國家經營,例如發電廠等,這些是外國資金無法收購的產業。而現在看來,審查的條件變得很隨機,如何定義一家公司是屬於投資者可以控制的範圍,是否由佔有的股份來分類?他也進一步擔憂,這樣的審查最後可能變得很難落實。如果是一份簡單的報告,那我還可以接受,這樣仔細的審查將會讓瑞士公司處於競爭劣勢。
另外一位蘇黎世自由民主黨議員Ruedi Noser也提出批評:這份提案雖然溫和,就算通過,也不會是世界末日,但是我還是覺得這樣的審查是沒有必要的。
新聞原文出處:瑞士想藉此抵禦中國https://www.tagesanzeiger.ch/so-will-der-bundesrat-china-baendigen-288411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