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時,中國屯糧擴張全球政治影響力
自2019年開始,中國希望把國際農糧組織的強大力量跟自己綁在一起。根據美國農業部的預估,中國在2021年屯積了1億五千九百萬的糧食(佔全世界小麥的一半產量)。

北京開始搶購大量的糧食,全球的小麥,有一半被北京買走。這些糧食可以在烏克蘭戰爭時的談判籌碼,因為其他國家需要糧食,不得不滿足北京的要求。瑞媒關注中國在俄烏戰爭中其他的外交手法,他們如何讓自己成為國際政治博弈中的糧食大國。

在烏克蘭戰開始的幾天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下令:中國人民的碗裡,裝的必需是中國的米。

糧食安全一直是共產黨這數十年來的主要目標,所佔的比重愈來愈高。在中美貿易戰及疫情開始之後,中國也開始朝向糧食自給自足的目標,就像在其他方面一樣。在2021年四月,習近平說,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基礎。現在黑海的戰事不斷升級,北京有操作的空間。俄羅斯與烏克蘭是世界最大的小麥出口國,糧食短缺將影響全世界的供需平衡,現在小麥的價格已經飆升。

美麗的麥田,在戰爭中以不復見。

北京如何從戰爭中獲利

為了不讓糧食短缺,北京從疫情開始之後,就開始大量採購全世界的糧食及黃豆,根據國家的數據顯示,從2021年4月開始屯積足夠的糧食,確保未來一年半的時間內都不會缺糧。根據美國農業部的預估,中國在2021年屯積了1億五千九百萬的糧食(佔全世界小麥的一半產量)。同一年,歐洲與英國只有購入1千1百萬的糧食。

中國這麼努力在全世界收購屯積糧食,開始有分析指出,這是因為他們可以利用糧食來擴張影響力。如果小麥與其他糧食價格不斷上升,最終導致搶購糧食的戰爭,那麼北京就可以從糧荒中獲利,運用糧食操作國際政治。

總之,中國已經把自己變成糧食寶庫。經濟學家Hendrik Mahlkow說:現在中國可以對一些窮國,例如非洲國家,提供糧食援助,然後就可以強化自己影響力。我認為共產黨非常了解如何從中進行政治操作。

另外一個可能的買家是埃及。這個國家在之前非常依賴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小麥出口,現在他們的倉庫已經快空了。政府已經下令未來三個月的麵包價格要凍漲。北京剛好可以填補這個缺口,這個地區是很要的北非政策勢力,因為它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全世界大約有五十個國家,也就是三分之一的小麥都來自烏克蘭跟俄羅斯。大部分都是屬於經濟上比較窮的國家,例如北非、亞洲及中東。

所以中國開始利用糧食把自己塑造成是一位如教父般有愛心與關懷,這將會是極為關鍵的一步。營養專家指出,從歷史上來看,中國以前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國家人口的安全上。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已經與日俱增,需要在全世界培養新的關係,特別是非洲,北京希望在那裡開發新的市場,確保未來取得原物料無虞。

如果未來出現糧食短缺或飢荒,這個亞洲超級大國不僅可以在糧食方面提供協助,也可以提供新的貸款,特別是在全球市場價格上漲,迫使各國增加對貧窮人口的食物補貼及燃料的補貼。這讓人回想到阿拉伯之春的時期,當時也是燃油價格攀升,現在又出現類似的情況。

全球經濟發展研究所的主席Tobias Heidland說:「為避免全球屯積糧食,目前首要的任務,這些主要的經濟體應該要一起協調,例如全球前20經濟大國。」這至少可以制衡糧食價格的上漲。自烏克蘭戰爭開始之後,分析家到現在還是覺得很難量化每個國家購買的數量。經濟學家Mahlkow說「百分之八十的交易都在瑞士進行,而這是不透明的市場。」

中國在2019年時展現了他們對全球農業生產很大的興趣,當時的羅馬新任命一位負責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的組職的執行長。這個組織是一個統合功能的行政組織,負責協助各國處理飢荒及營養不良的問題。而這些開發中的國家,大部分都是屬於之前西方工業國的殖民國,所以這個組織基本上的成員都是屬於這個西方國家,也就是前77名國家。他們提出名額,還有安排各項議題的優先順序。這是一項沈默的協議。這些殖民國付了一筆龐大的補償金來彌補過去歷史的錯誤,然後這些國家付的款項愈來愈多,也避免在糧農組織中有決定性的發言權。

自2019年開始,中國希望把該組織的強大力量跟自己綁在一起,以至於按聯合國標準,發生一場空前無比的激烈選舉活動。據說這個過程中還花了不少錢。最終生物學家瞿冬玉贏得了總幹事的選舉,回頭來看,中國有美國的默許。這兩個國家對提高生產力都很有興趣,而不是對環境永續有興趣。而基因改造的問題,這只有歐洲人才關心。

因此,當時以川普為總統的美國政府,從工業的角度來看,可能認為中國人是更好的盟友。他們低估了糧農組織在地緣政治的戰略角色。在選舉中,美國提出一位稻草候選人,一個喬治亞人,當時應該從歐洲選出候選人,一位法國女從那裡奪走不少選票,最後當然是瞿冬玉明顯勝選。從那時候開始,歐洲對親中的糧農組織總幹事就一直感到不滿。

飢荒是一種恐怖的場景,也成為政治手段

事實上北京一直在各個組織裡展現它的影響力,這在今年三月時德國的鏡週刊中就有詳細報導,根據報導,糧農組織的瞿主席成功地攔下一份聯合國報告,因為報告中提到即將出現糧食的恐慌。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北京說他們不想製造全球對糧食市場的恐慌。但其實這是因為這樣會讓中國購買的價格變高。當然,糧農組織拒絕對這樣的評論提出任何回應。

目前對北京政府來說,比增加地緣政治影響力還重要的是,自己國內不能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民以食為天,這是中國的諺語,也顯示了這個議題的重要性。自古至今,中國的歷史上,水災、旱災和戰爭都帶來嚴重的飢荒。在毛澤東時期,中國在50年代經歷了史上最嚴重的飢荒,當時有三千六百萬人死亡,這場災難到現在仍然是一個全國的禁忌話題。

自鄧小平時代,中國開始大規模改革,包括提高糧食產量及減緩人口成長,從此,中國再也沒有人挨餓。但隨著愈來愈繁榮的日子,消費也不斷在增加。中國的中產階級正在成長,愈來愈能夠負擔昂貴的消費,特別是魚類與肉類。然而,愈來愈嚴格的防疫措施,導致人民無法自由旅行,這已經開始蘊釀一股不滿的情緒,北京必需想辦法確保食物的供給沒有問題,才能防止不滿的情緒。

中國距離本土自給自足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所以他們的領導人列出需要急迫處理的問題,這也在今年二月的政策書中不尋常的指出:土地及水資源是有限的,中國佔全世界百分之20的人口,但只有全世界的百分之9是屬於可宜住的土地。由於過去幾十年,對土地的不當管理,導致許多土壤有毒或枯竭,已無法再使用。偏鄉貧窮率愈來愈高,現代化遇到瓶頸,因為氣候暖化跟臭氧的污染讓農作物無法生長。農業,仍是中國積極與外國進行交流的領域,它需要外國的知識及技術來幫助中國的農業科技化。

習近平領導下的北京政府,在今年三月有很明確的方向,市場交易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這個國家,必需自己做好準備,以因應時代的需要。

德文新聞原文:https://www.landbote.ch/china-bunkert-jetzt-getreide-fuer-geopolitischen-einfluss-30879982319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