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避免走上中國式的防疫浩劫
島國台灣長時間的維持「零確診」,跟之前的中國一樣。但面對Omicron時,台灣選擇改變防疫路線。

島國台灣長時間的維持「零確診」,跟之前的中國一樣。但面對Omicron時,台灣選擇改變防疫路線。

在防疫已經兩年多的時候,台灣才開始經歷真正所謂的疫情來襲。這個國家每天的確診數達到三萬例,而接下來的三週,預計可能達到每日20萬的確診數。而鄰近的中國呢,雖然確診數遠小於台灣,但已經採取極為嚴格的防疫及將近全城封鎖的方式來面對疫情,如上海與其他大城市,被封住而無法出門的中國民眾陷入缺乏食物及藥品的場景,已在網路上傳遍全世界。

當中國繼續維持清零防疫的同時,台灣稱這種防疫手段為「殘忍與不人道」,所以台灣選擇一條不同的路。在確診數上升的同時,限制也慢慢鬆綁,而非緊縮。最新的標語是「與病毒共存」,這也是新加坡與南韓的成功防疫方式,而台灣也朝著這樣的模式前進。

但是台灣有一個很大的致命傷,就像是中國與香港一樣,超過兩成的75歲以上長者並沒有接種疫苗。這些人在未來或許也還是很難接受疫苗,因為這些人認為疫苗的副作用會大於染疫的風險。專家預估,在未來的五個月應該足以說服一半以上的高風險族群接種疫苗。

但這些老人很明顯的傾向暴露於感染風險或自願自我隔離,而不願意接種疫苗。令人擔憂的是,這一波的Omicron可能成造成這個2千3百萬人口中一萬五千多人死亡。今年開始,已經有超過一百位未接種疫苗的人死於疫情,而台灣自疫情開始以來,總死亡的人數尚未達到一千人。(記者口吻為讚嘆)

到目前為止,島國上的人民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超過35萬的確診案例中,其中百分之99.75是無症狀或輕症,只有百分之0.2死亡,這是台灣的流行病學專家陳建仁聖戰士的分析。根據陳的分析,台灣民眾在這一波疫情中並沒有出現大恐慌,但是餐廳跟商店的人潮是有減少的。雖然防疫的政策已經鬆綁,例如進入室內場所不再需要掃條碼,這是過去兩年以來民眾已習以為常的措施,為的是方便做疫調追蹤的工作,而現在已經不強制規定。還有其他的規定,例如居家上班及戴口罩,大部分的台灣人自動自發的做這個動作。

與中國完全不同的是,台灣的醫療相關規定已經改變。之前只要有確診的人就必需到醫院隔離,而在面對Omicron時,為了避免醫院出現醫療過載的情況,已經不規定要在醫院隔離。香港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醫院在確診案例暴增之前已經出現醫療場所被塞爆的情況,而需要在醫院外臨時架設戶外的營區病房。在台灣目前的規定是居家隔離,也就是與確診者有近距離接觸的,必需自我隔離,政府也說,我們無法完全鬆綁所有的防疫規定。

專家的批評

僅管專家認為從「零確診」到「與病毒共存」是一條絕對正確的路,但其實台灣的長者接種疫苗情況並不如其他國家理想,如新加坡、南韓、澳洲紐西蘭等國那樣達到九成長者都接種的比例。雖然可以避免像中國般的災難,但政府也是有犯下一些的錯誤,陳建仁在接受報紙採訪時也提到。

十二歲以下的兒童一直遲遲無法接種輝瑞疫苗,而民眾對於莫德納的兒童疫苗又有顧慮。

另一方面,政府並沒有讓民眾完全做好心理準備,這也是其中一項不夠好的表現。例如新加坡花了幾週的時間跟民眾解釋,讓人民對新的政策夠了解,也知道被感染之後該怎麼處理。而台灣從「零確診」到「與病毒共存」的轉變是有點太快。最近兩例死亡案例中,分別是一名兩歲男孩與年輕女子,他們的死亡造成社會不安的原因,這兩例都是太晚接受治療的確診病例。

另外,對於長者的疫苗宣導應該可以做的更好。沒有接種疫苗的長者無法在公開場合參加活動,這也讓他們的生活變的很困難,政府應該可以鼓勵到府接種的服務,而不用讓這些到診所才能接種疫苗,或許有助於提高接種意願。

新政策的通知期限太短

台灣的生物學家Chase Nelson也批評政府,他說:政府很早就知道清零不太能適用在Omicron的防疫政策上,這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仍然是很新的轉變。他覺得疫情以來,政府的溝通不良,有很多次都是在短時間內改變防疫政策,讓很多人搞不清楚現在的政策規定。

陳院士的批評則是政府在溝通上有猶豫不決的地方,但他有不一樣的看法。他覺得很多人習慣一有問題就去醫院報到,在這些症狀輕微的人其實在家自我隔離照護就可以康復。也因為這樣,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已經到達尖峰,而新政策如果早一點跟大家溝通說明的話,或許可以避免這樣的醫療承載。另外,是快篩試劑的不足,每個藥局只有分配到少數的額度,所以一大早就已經售完。

另外一位感染學家Yen Muh-yong 也同意以上這些專家的評論,但他告訴衛報,台灣在疫情的表現上仍然是很優秀的。因為兩年前的零確診讓大多數人在接種疫苗之前有良好的保護,所以之前的死亡案例很少,而且,許多商業活動仍可以正常的進行,也沒有真正大規模的封鎖,大部分的人在經濟上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

最令人感到驚豔的還是台灣很早就發現武漢病毒,在2020年1月21日發現第一例,但能成功的阻擋病毒擴散。這也是2003年在SARS疫情爆發之後,台灣對於流行病作了萬全的準備,而且能快速執行所有防疫的規定,包括對於從外國入境的旅客及台灣人有嚴格的限制及隔離規定。

結語:各國防疫政策均有優有劣,如記者所述,台灣正面臨最嚴厲的挑戰,這一波防疫非常困難,因為以往的許多防疫方式已經不適用,唯有靠台灣人自主配合,才能勉強過關。

而記者並未提及為什麼這些長者不願意接受疫苗,台灣的特殊之處,在於對抗疫情之餘,還要奮力對抗假訊息,很多75歲以上的長者只相信某些政營的宣傳內容,而無法接受正確的衛教知識,殊不知「疫苗被妖魔化」是屬於認知戰的一部分,否定疫苗對疫情的貢獻,引起恐慌,害人也害己。

原文連結:https://www.tagesanzeiger.ch/wie-taiwan-das-china-desaster-vermeidet-62043273135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